2012年3月4日

經教行法之探討

經教行法的探討

「經教」能不能算是一種修行的行法?
恐怕這在歷史上還沒有人正式去面對過。由於知識的發達,很多偏向於
「慧門」的同修,就忽略了「定門」的存在性,變成否認「定、慧等持」
的重要性,主張只要「慧門」能夠開悟就好了。只有「慧門」能不能
開悟呢 ? 假如只有「慧門」就能夠開悟的話,那麼「定慧等持、
福慧雙修」不就都是多餘的了?「經教」假如是行法的話,那麼看書、聽經還是修行,透過「經教」
本身也是「定慧等持」,要先有這種認知,但不要認為經教也是一個行法,
那我來聽經就能開悟了。

聽經只能說是知道了,但知道不算,要做到才能叫做「修行」。而「修行」
是要去實踐的,我在聽、講、讀、寫的過程當中,能不能去實踐?如何進行「經教行法」?
它比禪修、密法來的更抽象。如果從禪法、淨土、密法跟戒律當中
抓不到重點,那麼「經教」這個行法更是抓不到重點,因為它不像
「禪法」要打坐,然後「置心一處」那麼具體,它也不像密法有個
「音聲平衡點」,這部份比起世間的種種,已經非常地微細、
非常的抽象了,
但比起「經教行法」來講它已是很具體了。因為「經教行法」沒辦法提供
「置心一處」在哪裏 ? 或者一個「音聲平衡點」,它必需靠自己去
找到自己的「心路軌跡」。

經教行法是事事無礙法界
「經教行法」是華嚴當中最特殊的一個行法,也只有華嚴有這個理論,
因為它屬「事事無礙法界」。「經教行法」是直接從「事相」上來
下手的,所以看表相它很具體,但要看實相它摸不著,因此,
「經教行法」很容易掉入所謂的把柄上面,「事事無礙法界」
省掉幾個字,就成了「事法界」。

如果修行的「心法」掌握不到,只能在「事法界」裏轉,那就是「修養」
而不是「修行」了,這是華嚴宗最大的特色,「經教行法」
之所以能夠展開,不是沒有道理的。
透過這一些事相,首先要把它區別出來,一個是「教理」,

一個是「教相」。
假如「教理」能夠完全通達而沒有偏差就叫「理法界」,
名相要能夠很明確的表達出來。

譬如,什麼叫「菩提心」? 修行第一個要通達菩提心,
通達以後才修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 這是一個疑情,如果連「教相」都不通達,
那「教理」就更不用講了。

有天有位老先生來,他參加過在耶路撒冷所舉行的世界和平祈禱會,
他跟我們談修行要有外力,才能有幫助,他把這個外力說是神力。
不管講神力、他力、外力或佛力,學華嚴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不要被語言所迷惑住
他指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說神力、外力、他力、佛力皆無所謂,
這個法界中有一個核心,那個核心會與我們生命的定位相應,
那個東西是神祕的,是存在的。有人叫作神,或者叫真神,
甚至於不用神,而是用「宇宙萬有本體論」,好像也是那麼一回事,
反正不管用什麼詞彙,要知道所指的「那個」。
  假如經常帶著對「那個」標的的感受與認知來探討真理
那真理很快就會在生命中兌現。假如人家說神力你就神力,
人家說佛力你就佛力,弄到最後就成了神力不是佛力,
佛力不是神力,佛力比神力高明。

  我們真正要談的是最終極的「真理」,它本身有無量的能量在
釋放,那個能量能夠跟我們相應,是真實的,但那一個東西到底
是什麼?要去感受它,要能夠去接納它,這是絕對沒錯的,
但硬要從文字上,他力、外力、神力,或者什麼其他的任何名詞
來作區別,絕對錯誤。必須從本質上感受它的存在,
這才是修行人的特質。
  這東西假如從哲學家的立場來看,那不一樣,哲學家要做的就是,
我們講的「那個」是什麼?從語言文字上去做定義和區別,
那是哲學家的工作,奉勸各位不要做哲學家的工作。我們要的是感受
那一個具體存在的真理,我們用「真理」,它也可能叫神力、叫佛力,
也可能叫作法界或長生阿彌陀佛,這都無所謂,主要是能不能夠
感受到「法界」、「長生阿彌陀佛」是什麼?假如感受不到,
只有語言文字是沒有意義的。
  講經的人陞座之前有一個儀式,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宗教、
不同的文化、儀式是不一樣的,但其間有一個共同的東西,
就是祈求加被,儘管這個名詞用的不一樣,但就是要感受得到「那個」。
  真理就只有二個,一個是「那個」,一個是「從這裡跟那裡之間
這一條路怎麼走上去」?現在我們在因地,要如何向真理果地
的目標前進?假如沒有這一條路,真理跟我們完全無關。
因為真理是可到達的、可兌現的,如何到達的那一條路一定是存在的,
每一個修行人都要經過摸索階段,
每一個人的摸索都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法門。

記得這一個原則:任何一個統一的法門,都是讓我們去做的,
一定是把我們送到轉運站的地方,從那個地方開始就要走自己的路。
只要有一個統一的法門,大家都一樣,走到那個地方以後,
重新開始修,那個地方只能夠叫轉運站,它不是真正的起始點,
真正的起始點是在現在這個地方,有沒有必要到轉運站去轉一下子,
再到所要到的目標,那就看自己的選擇。有些人是需要一個轉運站,
不過佛陀告訴我們,可以不需要轉運站,因為目標可能就在隔壁而已,
不一定要跑到30公里遠的地方,然後再跑30公里回來,
不一定要這樣做。

  所以我們常講一念之間就轉過去了,娑婆就是極樂,
那可不只是隔壁,本來我們家就是了,不一定每一次回家都要到
轉運站再回來。本來就在家裡,何必要到轉運站再回來。
可是有些人沒辦法體會,就一定要到轉運站去。
從前面到轉運站,然後從後面再走回家,然後說我已經到達極樂世界,
那也可以,當是這樣一種根器時,那是可以。但是我們要的是:
「直接去體會這個部份,然後摸索上去。」

  今天談的是經教行法的「事事無礙」,我們叫作「事事圓融」。
從凡夫的境界來講叫「事法界」,羅漢的境界叫「理法界」,
菩薩的境界叫「理事無礙法界」,法身大士的境界叫
「事事無礙法界。」一般人認為華嚴很難,因為它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法身大士的境界要怎樣進行呢?
因為講不清楚,所以覺得難。我們是超越、跳躍過這樣的一個標準,
重新跟各位整理清楚,所以其實也不難,但是有幾個關鍵一定要掛上去,
否則確實做不到,所做的都屬「事法界」,不是「事事無礙法界」。

  從經教行法的立場來看,關鍵點就在於一定要通過「理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當中的關鍵就是「理法界」,就是「從果向因」一步一步
走下來講,以往一般行法都是「從因向果」,我們現在是從果向因講下來,
這「次第」的感覺要弄清楚。「事事無礙法界」是我們腦筋裡頭所能想像
跟推理的最高境界,這是腦筋思惟的極限,甚至於沒有辦法去思考它。

整個修行訓練的過程中,經教行者是很嚴酷走過的,這當中所遭遇挫折,
不一定有辦法請?他人,也不見得問得到,但是自己一定要做一遍,
這基礎是一個根本。如果不走通,事跟理不能圓融。我們已講過,
禪修一定要置心一處,不能置心一處不叫修行,尤其是禪法。
如何置心一處呢?首先要找到心,然後確定把心安置在哪一處,
「心與處」也就是「能與所」,要能確定,
能、所合一才叫「置心一處」。

  這個心不是想像的,不像物品拿來放下,它一直就在那裡,
心是活的,會受誘惑,受到心理現象、生理現象、物理現象、
社會現象所引發誘惑,「心」跑了,就產生種種妄想、
無量無邊的妄想。

  如何把跑掉的心再抓回來?真的能做到「置心一處,使心不亂。」,
基本上就叫作走過,定力已經成就了。禪法需要經過這一層歷練,
念佛也一樣要念到一心不亂。不管一心不亂還是不打妄想,
要用什麼方法不打妄想,或者用什麼辦法一心不亂,這才是功夫所在,
這個一心不亂是個事相,有一套理論:用心靈頻率的穩定方法訓練
一心不亂。換句話說,
一個鐘頭念六千聲,一分鐘就念一百聲,可以嗎?每分鐘都念一百聲,
一個鐘頭六十分鐘,剛好六千聲,每分鐘都一百聲,這個計時就很穩,
換句話說每十秒要念幾聲?每秒鐘念幾聲?大概就是那個頻率,這叫
心靈頻率的穩定訓練。為了心靈頻率要維持穩定,要很小心的唸,
不能打妄想,因為一打妄想就唸不下去了,會像老牛拖車一樣,
一會兒快,一會兒慢,心理的頻率不能穩定。

  有妄想在操縱我們,不要管怎麼樣把妄想除掉,心靈頻率穩定,
只要透過佛號就可以達到目的讓它穩定下來,自然隨著時空的運作,
將自己的心靈頻率,一直調整在那種狀況之中。一直都在那個狀況中,
自然就一心不亂,當然也就不打妄想了。這些功夫都要自己慢慢去試,
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要試多少次才能成功,這是自己要進行的。

  訓練的部份會發現一心不亂也好,不打妄想也好,它是個事相。
為達這個標準,有一些前行工作要做,這些《阿彌陀經》裡沒?
只是很簡單得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我們不知道
若幾日?有沒有辦法訓練一心不亂,假如沒有辦法訓練到一心不亂,
若一日若二日根本不存在,統統不算。「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
一心不亂」是指我們已經一心不亂才有意義。
若一日若二日看起來很簡單,問題是必需要有一心不亂的必要條件,
這叫作教相。要通達教相,一定要自己去走一遍,所以我們自己要真的
能夠訓練一心不亂,不一定要若一日若二日,若五分鐘能一心不亂,
阿彌陀佛已經非常高興了,娑婆世界還有一個可造之材,能夠五分鐘
一心不亂,這是上上根器者。我們有沒有辦法真的使自己一心不亂,
這一點很重要,事相跟理要能夠融合在一起,這叫理事無礙。
禪法、淨土、密法都一樣。
                                  - 摘自網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