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讀誦研習宜並行之。今依文便分為二章。每章之中。
先略後廣。學者根器不同。好樂殊致。
應自量力各適其宜可耳。
龍集辛未首夏沙門亡言述。
第一章 讀 誦
若好樂簡略者。宜讀唐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末卷。
(即是別行一卷、金陵版、最善共一冊)
唐清涼國師曰:今此一經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
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意豐。功高德廣。
能簡能易。惟遠惟深。可讚可傳。可行可實。
故西域相傳。云普賢行願。
讚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為廣普賢行願讚。或兼讀唐譯華嚴經淨行品。
清徐文霨 居士曰:當以淨行一品為入手。
以行願末卷為歸宿。
又曰:淨行一品。念念不捨眾生。夫至念念不捨。
眾生則我執不破而自破。縱未能真實利益。
眾生而是人心量則己。超出同類之上。
勝異方便無以踰比。
l 以上二種。宜奉為日課。
l 此外若欲讀他品者。
如下所記數品之中。或一或多。隨力讀之。
菩薩問明品。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十行品。
十迴向品初迴向章。十迴向品第十迴向章。
十忍品。如來出現品。(以上皆唐譯)
若欲讀全經者宜讀唐譯。
(揚州磚稿法藏寺板最善共二十冊)
宜接讀貞元譯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共九十九卷。
較為完全。蓋入法界品。晉譯十七卷。
唐譯二十一卷皆非全文。貞元譯本。乃為具足。
不獨末卷十大願王為必讀之文。
即如第三十八卷文殊答善才修真供養一章。
足與末卷廣修供養文互相發明。同為要中之要。
而晉唐二譯皆闕也。
(貞元譯普賢行願品亦法藏寺版共十冊)
若有餘力者。宜兼讀晉譯。(金陵版共十六冊)
皆用晉譯。若不熟讀。則莫知所指!
第二章 研 習
若好樂簡略者。宜先閱華嚴感應緣起傳。(揚州版共一冊)
若欲參閱他種者。
宜閱華嚴懸談第七部類品會第八傳譯感通二章。
(金陵版共八冊此二章載于卷二十五)
全經大旨。懸談第七品會鈔文已述其概。若欲更詳知者。
宜閱華嚴吞海集。(金陵版共一冊)
併宜略閱唐譯全經一徧。乃可貫通。
若欲知普賢行願品末卷大旨者。
宜閱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疏節錄。
(附刊于下記之華嚴綱要後)
又讀他品時。宜閱華嚴綱要此品釋文。
(北京版共三十二冊)
若更欲窮研者。
宜依大藏輯要目錄提要華嚴部所列者隨力閱之。
(提要載于天津居士林林刊。又載于紹興大雲雜誌)
更益以此宗諸祖撰述等。茲不具錄。
(徐 居士近輯續大藏輯要目錄提要華嚴部詳載之)
華嚴合論最後閱之。
以疏是疏體解得一分。即獲一分之益。解得十分。
便獲十分之益。終身窮之而勿能盡。縱使全不能解。
亦可受薰成種。有益而無損。論是論體。利根上智之士。
讀之有大利益。而初心學人。於各種經教既未深究。
於疏文又未寓目。則於論旨未易領會。
但就論文顢頇籠統讀去恐難免。空腹高心之病。
蓮池大師謂統明大意則方山專美於前。
極深探賾窮微盡玄則方山得清涼而始為大備。
斯實千古定論。方山復起。不易斯言!
出處: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曆2518 七月 暹羅龍華佛教社倡送
l 南亭和上:治華嚴者,必須依清涼疏、鈔,
先分科判,而後以經與疏、鈔分章分段對讀之,
再閱有關華嚴之著作,至再至三,或有可通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