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鄧山聖恩禪寺沙門 弘璧 輯
如海一滴。味具百川焉。
初明 九會說經
九會說經者:
二明 圍山結集
一、略本經。二、下本經。三、中本經。四、上本經。五、普眼經。六、同說經。七、異說經。八、主伴經。九、眷屬經。十、圓滿經。
譯未盡故。下本經。謂摩訶衍藏。是文殊師利與阿難海。於鐵圍山結集。此經收入龍宮。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誦得。流傳於世。故智度論。名此為不思議經。有十萬偈。梁攝論中。名百千經。西域記說遮拘盤國。有此具本。
三明 天龍護藏
既結集已。如護眼目。龍宮忉利。守護秘藏。付法藏因緣經云。龍樹託生。初在南天竺國。出梵志種。大豪貴家。始生之時。在於樹下。繇龍成道。因號龍樹。少小聰哲。才學超世。本童子時。在於襁褓。聞諸梵志。誦四韋陀。其典淵博。有四萬偈。偈各滿足三十二字。皆即炤了。達其句味。弱冠馳名。擅步諸國。天文地理。星緯圖讖。及餘道術。無不綜練。結友三人。學術知非。即入山至一佛塔。捨離欲愛。出家為道。於九十日。誦閻浮提所有經論。皆悉通達。更求異典。都無得處。遂向雪山。見一比丘。以摩訶衍而授與之。讀誦愛樂。恭敬供養。雖達實義。未獲道證。辯才無盡。善能言論。外道異學。沙門義士。咸皆摧伏。請為師範。即便自謂一切智人。心生憍慢。甚大貢高。便欲往從瞿曇門入。爾時門神告龍樹曰。今汝智慧。猶如蚊虻。比於如來。非言能辯。無異螢火。齊輝日月。以須彌山。等葶藶子。我觀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從此門而入。聞是語已。赧然有愧。時有弟子。白龍樹言。師恒自謂一切智人。今來屈辱。為佛弟子。弟子之法。諮承於師。諮承不足。非一切智。於時龍樹。辭窮情屈。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途無量。佛經雖妙。句義未盡。我今宜可更敷演之。開悟後學。饒益眾生。作是念已。便欲為之立師教誡。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少不同。欲除眾情。示不受學。選擇良日。便欲成之。獨處靜室水精房中(下明入龍宮之緣)。大龍菩薩。愍其若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至其宮殿。開七寶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與龍樹。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實利。龍知心念。而問之言。汝今看經。為徧未耶。龍樹答言。汝經無量。不可得盡。我所讀者。足滿十倍。過閻浮提。龍王語言(明天宮龍宮等處無不秘藏法寶)。忉利天上。釋提桓因。所有經典。過於此宮。百千萬倍。諸處比此。不可稱數。爾時龍樹。既得此經。豁然通達。善解一相。深入無生。法忍具足。龍知悟道。還送出宮。
四明 龍樹誦出
敬法秘藏。不能廣被。必須誦出。普利羣機。纂靈記引真諦三藏。西域記說。龍樹別傳。亦說入龍宮見經之緣。廣如別記。然龍樹按七卷棱伽經。如來記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閒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唐三藏西域記。亦說其行跡。
賢首華嚴傳云。依智度論。諸大乘經。多是文殊師利之所結集。此經則是文殊師利所集。佛初去世。賢聖隨隱。異道競興。乏大乘器。攝此經在海龍王宮。六百餘年。未能傳於世。龍樹菩薩入龍宮。因見此經淵府。誦之在心。遂出傳授。因茲流布。
疏序演義鈔云。是以菩薩搜秘於龍宮。大賢闡揚於東夏。明弘闡源繇。謂龍樹菩薩五百年外。方入龍宮。搜求得斯玄奧之典。事如別傳。及纂靈記。言大賢闡揚於東夏者。正取覺賢。兼餘大德。謂智嚴。法業。日照。實叉等。闡揚斯典。言於東夏者。謂葱嶺之東。地方數千里。謂之神州大夏。而上云是以者。繇上深妙。故搜之闡之。龍樹入於龍宮。廣見無數。徧誦此經者。以玄妙故。故智論名為大不思議經。而諸大德。皆見此經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盡。一偈一光。破地獄之劇苦。是以諸師。盡命弘傳耳。
五明 流傳西域
經雖誦出。猶在西乾。五天竺等。遮拘盤國。按隋開皇三寶錄。其于闐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盤國。彼國 君王。歷業相傳。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竝皆試練。若小乘學者。即遣而不留。摩訶衍人。請留供養。王宮內。有華嚴摩訶般若大集等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戶鑰。香花供養。種種莊嚴。懸諸幡彩。閒以時果。誘諸王子。使人禮拜。令其迴向。又此國東南。可二十里。有山甚險。其內置華嚴。大集方等。寶積棱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花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大雲等經。凡一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承。傳寶守護。
六明 法領請歸
經傳西域。未至此方。法領捐軀。請歸唐土。東晉有沙門支法領。志樂大乘。捐軀求法。裹糧抗策。至拘盤國竭誠請禱。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賷來至此。即東晉朝所譯是也。然而龍樹具本。以從上昇(天竺流布)。法領半珠。遂行東土。聖凡證異。華梵音隔。修途阻絕。妙旨淪湑。落簡遺編。僅傳兼半。又按今于闐所進葢逾四萬偈。其晉經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文多闕略。取悟無繇。至八十卷。燦然可見。雖十萬之未全。已四萬之多具。即上略本經也。
七明 覺賢初譯
大法請歸。華梵音隔。必須翻譯。方可誦持。傳譯感通云。晉義熈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於揚州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晉經六十卷(三十四品八會)。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謝司空寺者。即今潤州興嚴寺是。由興華嚴故。
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按纂靈記。本姓釋氏。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苗裔。賢三歲而孤。八歲喪母。為外氏所鞠。從祖鳩摩利。聞其聰敏。乃度為沙彌。同學一月誦習。賢乃一日當之。及受具戒。博覽羣經。多所綜達。少以禪律馳名。甞與同學僧伽達多。遊處積年。知其已證不還果。嘗願遊方以弘至化。會秦沙門智嚴。至罽賓國。問彼國僧。誰可流化東土。咸云賢可。賢本受禪業於佛大仙。佛大仙時亦在罽賓國。知嚴求人東化。亦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正法。即賢其人也。嚴即披誠至請。賢遂默而許焉。於是辭師東邁。涉路三載。寒暑備受。艱危罄盡。或層巖四合。鳥道躋雲。或連氷千里。風行雪臥。每清暉啟曙。即潛伏幽林。皓月良宵。乃奔波永路。飛梯架逈。捫索憑虗。危懼日尋。資糧時絕。至於交趾。漸達夷途。附舶海行。備經危險。方達青州東萊郡。聞羅什在長安。欣然而詣。後遊東晉。至安帝義熈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請譯此經。別造淨室。其年三月十日 起首。賢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寺翻譯。指文會理。通言適妙。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永嘉六年卒。時春秋七十有一。手屈三指。明得阿那含果。餘廣如傳。業公未詳氏族。風格秀整。學無常師。徧閱羣教。每以為未能探微照極。常怏然不足。後遇覺賢。請譯華嚴。籌諮義理。數歲之後。廓然有所通悟。顧其友人曰。聖教司南。於是乎在。遂敷弘幽旨。鬱為宗首。著旨歸兩卷。流行於世。今不見本者。以希聲初啟。未遑曲盡。時月淹久。故多廢替。慧嚴慧觀。即什公八俊之二。筆格高簡。經論深博。備於僧史。謝司空寺者。即道場寺。從檀越呼之。嚴觀並此寺僧。言今潤州者。晉時稱南揚州。其境則濶。今分出為潤州耳。
八明 喜學重翻
經雖翻譯。猶未大全。增益九千。燦然完備。唐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三十九品。九會)。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
九明 正彰感應
翻譯既成。貴須流布。特彰感應。勸誦書持。傳通感應云:自晉譯微言。則雙童現瑞。唐翻至教。則甘露呈祥。冥衛昭然。親紆御筆。論成西域。則地震光流。志徹清涼。則感通玄悟。其書寫則經輝五色。楮香四達。冬葵發艶。瑞鳥銜花。讀誦則渺然履空。煥若臨鏡。每含舍利。適會神僧。涌地現金色之身。昇天止修羅之陣。觀行則無生入證。偈讚排空。海神聽而時雨滂沱。天童迎而大水瀰漫。講說則華梵通韻。人天共遵。洪水斷流。神光入宇。良以一文之妙。攝義無遺。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獄。盥掌之水。尚拯生靈。故讀誦思修。功齊種智。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跡昭彰。備於傳記。
雙童現瑞
甘露呈祥
唐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三月十四日 辛酉初譯。至聖歷二年十月八日譯新經訖。預於庚申之夕。天后夢徧天之內。皆降甘露。後一日壬戌。復降甘雨。新經初譯之後。佛授記寺。諸大德。請賢首講。敕令十月十五日 開講。至十二月十二日 晚上。講至華藏世界海震動之文。其講堂內及寺院中。忽然震動。於時道俗數千共觀。歎未曾有。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及當寺大德明詮律師。德感法師。述茲靈應。具以奏聞。都維那慧表署狀為首。以聖歷三年臈月十九日。則天大聖皇后。親運御筆批云。省狀具云。昨因敷演微言。弘揚秘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而標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虗。敢當六種之應。披覧來狀。欣暢盈懷。宜付所司。頒示天下。
地震光流
西域記云。世親菩薩。是無著之昆弟也。性負聰敏。良緣未具。遂以小乘為業。三端妙聳。峻若霜峰。四辨橫分。利如星劒。無著知小乘權教。接引下機。慰疲俗而置化城。誘窮子而持糞器。遂設方便。托病在牀。令喚世親。示將去世。世親聞已。不日至焉。無著見之。廣說病源。因開大教云。及吾未死之閒。讀吾所習經典。世親即讀華嚴。乃見毗盧法界。普賢行海。如日光而總照。若帝網之相含。因生信悟。歎曰。可取利劒。斷吾舌根。用明己讚小乘之失。兄止之曰。如人因地而倒。亦因地而起。昔日以舌毀於大乘。今可將舌以讚大乘。遂入山披覽大乘。造十地論。論成之日。大地徧震。光明洞然。國主自謁曰。得阿羅漢等果耶。答曰。未得。既未得聖果。何以地動。答曰。貧道小年不信大乘。今者良為造大乘論而得地動。故云地震流光(第二離垢地章見後)。
感通玄悟
北齊太和年中。第三王子。於清涼山。求文殊師利菩薩。焚身供養。有隨侍閹官劉謙之。自歎刑餘。又覩王子焚軀之事。乃奏乞入山修道。既諧所欲。遂賷此經一部。晝夜精勤。禮懺讀誦。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絕粒飲水。垂三七日。形氣雖微。而丹懇彌著。忽感髭鬚盡生。復丈夫相。神彩通悟。洞曉幽旨。覃思精修。爰造斯經之論。始終綸綜。凡六百卷。遂以奏聞。高祖敬信。有倍常日。華嚴一教。於斯轉盛。
又後魏沙門靈辨。太原晉陽人。宿植勝善。常讀大乘。及見華嚴。偏加鑽仰。乃頂戴此經。入清涼山寺。求文殊師利潛護。凡歷一歲。足破血流。肉盡骨穿。忽聞空中謂之曰。汝止之。但思惟此經。於是披卷。豁然大悟。後熈平元年。歲次大梁正月內。於清涼寺。敬造華嚴論演義釋文。窮微洞奧。至二年初。徙居懸甕山嵩巖寺。造論一百卷。餘具如傳。若準論序。但云在懸甕感通。今據傳文故。亦清涼感通玄悟也。
經輝五色
後魏安豐郡王延明。中山王元熈。並以宗室英露。博通歸一。處心無上。稽首圓宗。以香和墨。寫華嚴經一百部。金字華嚴經一部。皆五香為藏。七寶為函。靜夜良辰。清齋行道。即放神光五色。照耀堂宇。眾所咸覩。因而發心。不可勝紀。
楮香四達
僧德圓。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常以華嚴為業。讀誦受持。妙統宗極。遂修一淨園。植諸穀楮。并種以香草。襍以鮮花。每一入園。必加洗濯。身著淨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載。香氣四達。後別立淨室(剝楮取皮。浸以沈水。護淨造紙)。書寫此經。纔書數行。每字光發。照明院宇。又神人執戟。現形警衛。又有青衣梵童。無何而至。手執天華。亦申供養。餘如傳說。
冬葵發艶
瑞鳥銜花
僧法誠。姓樊氏。雍州萬年縣人也。幼年出家。以誦華嚴為業。因遇慧超禪師。隱居藍谷。後於南嶺造華嚴堂。澡潔中外。莊嚴既畢。乃圖畫七處九會之像。及屈弘文舘書生張靜。敬寫華嚴經。誠亦親執香爐。專精供養。後感瑞鳥。形色非常。銜花入室。旋繞供養。再三往復。經成之後。精心轉誦者。多蒙感祐。
讀誦履空
隨禪定道場僧慧悟。京兆人。常與一僧道祥。同在終南棲隱。慧悟受持華嚴。道祥受持涅槃。木食巖棲。各專其業。忽有一人。無因而至。拜跪問訊既訖。云請一師就宅赴齋。二人相推。彼曰。請讀華嚴法師。悟因隨往。乃是山神。請千羅漢。皆推悟於上座。食訖皆飛空而去。神呼一童令侍。乃入師口中。因便得通。還歸取經。辭其友僧。渺然履空而去。廣如傳說。
煥若臨鏡
每含舍利
英公感應傳云。居士有時夜誦。口放光明。照及四十餘里。光色如金。遠近驚異。或有人往尋到山。唯見居士誦經口中光明。時年九十有二。無疾而終。茶毗之時。牙齒變為舍利。獲百餘粒。悉放光明。數日不歇。於時僧俗收之。豎塔供養。
適會神僧
唐苑律師。京兆延興寺僧。以貞觀年初。途經灞橋。舍於逆旅。日既將夕。因而寓宿。俄有異僧。儀服麤敝。同至主人別房而止。遂命醇醪良肉。快意飲噉。律師持潔。勃然穢之。其僧食已。乃潄以灰水。閉戶而誦華嚴。俄終一軸。苑乃束身抱愧。側聽玄音。未至五更。便終六帙(即六十卷晉經全部)。苑深自悔責。悲泣交懷。入房禮懺。因而分袂。不告名字。莫知所之。
感應傳云。神僧初夜索水潄口。端身趺坐。緩發梵音。誦大方廣佛華嚴經。初標品題。次誦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其僧口角兩邊俱放光明。狀若金色。比至三更。四帙欲滿。口中光明轉更增熾。誦至五帙已上。其光漸收。卻入僧口。夜方五更。誦終六帙(一帙十卷。共六十卷)。僧乃卻臥錄感應時。適有狂妄者在傍問曰。某甲不斷酒肉。効彼神僧持誦華嚴可乎。答曰。汝一夜誦經。未至五更。能滿六帙乎。曰。不能。汝夜誦經。能放口光以代燈燭乎。曰。不能。汝若酒仙之食蝦。誌公之噉鴿。復能吐活乎。曰。不能。汝皆不能。妄効神僧行事。欺誑聖賢。罪深滄海。豈能逃乎。狂者慚顏。悔謝而退。
涌地現身
昇天止陣
于闐國沙彌。般若彌伽薄。甚有戒行。每誦華嚴為業。忽有人合掌竊謂曰。諸天令弟子奉請法師。請師閉目。遂至天上。天主跪而請曰。諸天今與修羅戰。屢被摧衂。今屈法師。誦華嚴經。望法力加護。彌伽如其所請。乘天寶輅。執天幢幡。心念華嚴。以諸天眾對彼勍敵。修羅見之。忽然潰散。須臾送歸。身染天香。終身不滅。
無生入證(亦云偈讚排空)
解脫和尚。姓刑氏。代州五臺縣人。七歲出家。志業弘遠。初從介山抱腹巖慧超禪師處。詢求定捨。超有知人之鑒。識其才器。告眾曰。解脫調習融明。非爾輩所鄰。未幾而大啟悟。後於五臺西南佛光寺立精舍。讀華嚴。復依經作佛光觀。屢往中臺東南花園北古大孚寺。求文殊師利。親承言誨。云汝今何須親禮於我可自誨責。必當大悟。後因自求。乃悟無生。兼得法喜。遂慨茲獨善。思惟廣濟。祈誠大覺。請證此心。乃感諸佛現說偈曰。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解脫更問空中。寂滅之法。若為可說得教人耶。諸佛即隱。但有聲告曰: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又嘗本州都督。請傳香受戒。法化既畢。將事東歸。都督及眾。送至城東。日云暮矣。思欲焚香。乃聞城上空中聲曰。合掌以為花。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烟布。諸佛聞此香。尋聲來相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故云偈讚排空。餘廣如傳。或即大聖化身。事難詳究。德廣化博。未之有也。
海神聽講
僧道英。姓陳氏。蒲州人。年十八。二親為之娶。五載同居。誓不相觸。後于并州炬法師下聽華嚴經。便落髮入太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觀。曾屬亢旱。講華嚴經以祈甘澤。有二老翁。各二童侍。恒來在座。英每異之。後因問由緒。答云:弟子並是海神。愛此經故。共來聽受。英曰:今為檀越講經。請下微雨。神乃敕二童。童便從牕孔中出。須臾滂沛。遠近咸賴焉。二翁拜謝。倐然而滅。
華藏受生
隋朝僧靈幹。姓李氏。狄道人。依衍法師出家。年十八。能講華嚴。住興善寺。為譯經證義沙門。後遇疾而死。數日乃甦。云往兜率天見休遠二法師。並坐華臺。光輝絕世。謂幹曰:與我報諸弟子。後皆生此。幹志奉華嚴。常依經作華藏觀。及彌勒天宮觀。至於疾甚。目睛上視。若有所見。沙門童真問之。答曰:向見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宮。而天樂非久。終墜輪迴。蓮華藏是所圖也。言終氣絕。須臾復甦。真問何所見。幹曰。見大水徧滿。花如車輪。而坐其上。所願足矣。言絕而逝。
華梵通韻
宋朝求那跋陀羅。唐言功德賢。中天竺人。初學五明諸論。靡不該通。後崇佛法。深入三藏。進學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華嚴。師喜之。令其講說。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車朗奏聞太祖。遣使迎接。南譙王義宣等。並師事之。集義學沙門七百餘眾。譙王欲請講華嚴經。以華言未通。有懷愧歎。即朝夕禮懺。虔請觀音以求冥應。遂夢有人執劒。持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憂。於是具陳上事。即刎卻陀首。更置新頭。語令迴轉。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備悟華言。遂講華嚴至十數遍。
人天共遵
魏勒那摩提。此言寶意。中天竺人。博文贍學。通誦一億偈經。尤明禪性。以正始初。至洛陽。譯十地等論二十四卷。意神理標峻。慧悟絕倫。領受華音。妙窮清切。帝每令講華嚴經。精義頴發。嘗處高座。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天帝令來請法師講華嚴。法事所資。獨不能逮。都講焚香。維那梵唄。咸亦須之。講席眾僧。悉皆同見。意熈怡微笑。告眾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等僧。亦同時入滅 (傳云:當知華嚴秘藏。天上人間。無不宗重)。
洪水斷流
杜順和尚。俗姓杜氏。諱法順。京兆杜陵人也。操行高潔。學無常師。以華嚴為業。嘗居山。將欲種葵。地多蟲蟻。乃巡疆定封。蟲便外徙。盡力耕墾。一無所損。三原縣人。自生聾啞。順乃召之與語。應言便愈。因詣南山屬橫渠汎溢。止之斷流。徐步而過。將終之日。普會有緣。聲色不渝。言終而逝。葬樊川北原。今全身塔在長安南華嚴寺。事蹟頗多。別傳云:是文殊化身也。
神光入宇
唐法藏和尚。字賢首。俗姓康氏。康居國人。初賢首母夢異光而孕。及生而慕無上。後遇儼法師於雲華寺講華嚴。賢首至中夜。忽見神光來燭庭宇。賢首歎曰。當有異人發弘大教。及明。乃遇儼和尚。自是伏膺。深入無盡。又於雲花寺開講。有光明現從口出。須臾成葢。眾所知見。
偈功破獄(覺林菩薩全章偈文見後)
纂靈記云。文明元年。京兆人。姓王。名明幹。本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地獄門前。見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王氏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此晉經偈)。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得排地獄苦。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惟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誦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王氏後三日方蘇。憶持此偈。向諸道俗說之。參驗偈文。方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即覺林菩薩偈也。今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大意是同。意明地獄心造。了心造佛。地獄自空耳。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獄。何況一卷一品一部之玄微。願思此言。勉共傳誦。
盥水拯生
僧伽彌多羅。師子國第三果人也。麟德年初。來儀震旦。高宗大帝。甚加尊重。處於禁中。歲餘供養。多羅請尋聖跡。遂往清涼山。敬禮文殊。因出至西太原寺。時屬諸僧轉華嚴經。乃問曰。此是何經。答是華嚴。多羅肅然改容曰。不知此處亦有是經耶。合掌歡喜。讚歎久之曰。此大方廣功德難思。西國相傳。有人讀此經。以水盥掌。所霑蟲蟻。而捨命者皆得生天。何況受持讀誦。觀察思惟者歟。
華嚴感應緣起傳 (全)–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